- ·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版面费[08/03]
- · 《中国卫生监督杂志》投[08/03]
中国的“幼儿园”从哪来?其实和妇女解放与就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而解决这一切,可建立一种集中居住的方式:以五户、十户为一个单位实行饮食、育儿、佣工方面的“家事协作”,以达到减少家务劳作、解放妇女的目的
而解决这一切,可建立一种集中居住的方式:以五户、十户为一个单位实行饮食、育儿、佣工方面的“家事协作”,以达到减少家务劳作、解放妇女的目的。这是个明显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设想。
此时在国外,伴随着工业革命中机器轰鸣诞生的托儿所运动,已悄然走过了近百年的时光。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、实业家罗伯特·欧文,1816年在苏格兰新兰纳克纺织厂内举办近代首个学前教育机构之后,1844年11月4日,法国律师费尔曼·马波在巴黎创办第一所专业托儿所。当时称为crèche(意为小床),该所招收出生15天到3岁的幼童,这也成为托儿所与幼儿园(招生多为3至7岁儿童)的最大区别。

南京市第一托儿所所长邓季惺女士
遥远的东方,华夏幼儿们依照延续千年的传统,跟随长辈在家中生活。他们或七八岁时进入私塾启蒙,应童子试开启漫长的科举之路,抑或习农做工。鸦片战起,国门洞开,晚清洋务维新与西方先进文明输入,客观上加快了我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转型。民国肇始,至1930年,首都南京设公/私立幼稚园22所,但招收婴幼儿的托儿所依然空白。
开埠多年、“华洋杂处”的上海,一批效仿欧美的公共幼托机构陆续在租界出现。1925年1月,位于北河南路的“圣莫妮卡托儿所”开始招收0至6岁侨童。法国驻沪总领事馆下属的公益慈善会,亦在吕班路开设托儿所。
有鉴于此,1934年8月,上海市长吴铁城任会长的“儿童幸福委员会”,拟在俞家弄72弄开一“普通托儿所”,招收初生至6岁的幼童。如同“儿童公育”这个当时令国人费解的概念,襁褓中的事业很快陷入争议。
招生广告甫一刊发,《申报》便登出署名师石的评论《关于托儿所与儿童公育》,该文认为中国与英美国情不同,文化经济迥异。相比去机关、商场里充当“花瓶”,妇女婚后在家养育子女才是维系伦理的“天职”。况且将“柔弱婴孩”托命给不相关的“第三者”,完全是不负责任的残酷行径……
对此,该报几天后发表兹九的驳文,指出托儿所的出现乃是社会分工合作的体现,是让受过教育、有专长的女性继续职业生涯,教育工作者专心教养儿童。此外,不同于收养弃婴的“育婴堂”,托儿所生随时与家人团聚,何以破坏天伦?双方拥趸你来我往,笔战数轮。“官司”未分胜负,这个昙花一现的托儿所却因经费短缺被迫关门停课。
正为自办托儿所终日忙碌的李峙山没空关注这些。经费同样有限,她揣着自印的《捐启》,拜访各界大佬“化缘”,同时积极向市府申报补贴。管理团队的邓季惺、曹孟君等人多方考察,最终租下位于大树根80号的1栋二层民房办学,这里依山傍水,院落开阔,可放置大型器械供幼儿开展运动。
在李峙山的悉心擘划下,民房逐步改造成一个拥有多个教学、住宿、游戏、盥洗、检验与奶粉操作间,以及幼儿专人专用的小床、桌椅、寝具等一应俱全,颇为现代化的托儿所。这个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出现的首个民办托儿所,被命名为“第一托儿所”,邓季惺任专职所长。
幼儿教师与保育员,分别聘用具有幼稚教育经验和“身体强健、性情和蔼”热爱幼儿事业者十余名。同时聘请儿科医生驻所,掌管保健与卫生事宜。幼儿每餐饮食,亦由专职营养师监督厨工烹制。每日使用的玩具、图书、乐器等,尤精挑细选,务求能锻炼儿童身体,启发思想、陶冶性情。
此外还设“母亲会”,代表家长方与所方保持沟通。按规划,一托首先试办日托与全托,拟分批招收10个月至5岁幼儿60名。如运营顺利,将陆续开办其他分园(所)。所里同人显然低估了公众的热情,即使要缴纳较高的保育费,招生启事通过《中央日报》宣布后,前来咨询探访者依然络绎不绝,以相隔不远的中央党部公职人员子女最多。
抚育幼儿呕心沥血,半载运营声名鹊起
直到晚年,孙瑾芳依然喜欢绘声绘色讲述当年在托儿所里的所见所闻。1935年初,这位年仅16岁的扬州姑娘正准备跟随祖父、父亲赴徐州贾汪煤矿谋生,机缘巧合,她结识了妇女促进会的谭惕吾,谭见其乖巧伶俐且有文化,便安排孙入所当保育员。
那一年,内忧外患未靖的国民政府,终于对中华慈幼协会多次请愿设立“儿童年”的倡议有所回应。将当年8月至次年7月设为中华儿童年,并承诺从国家层面积极“唤起全国民众注意儿童事业”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卫生监督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wsjdzzqks.cn/zonghexinwen/2021/0917/397.html